今天是: 

中国政府网 湖北政府网 繁体中文 手机版 一号登录|注册 无障碍浏览 OA登录
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部门动态

七十年绿脉绵延:神农架四代林业人接续守护绿水青山

日期: 2025-07-25 17:26 来源: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

| | |

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(记者唐玉 实习记者艾昕玥 通讯员魏家锋)7月的神农架,群山绵延,峰峦叠嶂。林密幽深,树木参天。

在这片3253平方公里的绿色秘境里,一代代林业人用脚步丈量着这里的一山一水,一丘一壑,用青春守护苍翠。今天,我们走近四代林业人,听他们讲述跨越七十余载的林业故事,感悟林业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。

拓荒者的初心——第一代林业人:“把根扎进深山”

当时的修路条件极其艰苦,艰苦的程度难以想象,也无法用语言形容。回忆当年工作场景,现年81岁的彭洪亮仍然耿耿于怀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百废待兴。为了提供国家建设所需木材,1960年,湖北决定开发神农架,调集7000余人的筑路大军,从兴山、房县南北并进,从此,拉开了开发建设神农架的序幕。

开发神农架,首要任务是修路,打通运输木材的通道。1962年,省政府及林业厅决定打通从阳日湾至兴山县的主干线。1965年,只有21岁彭洪亮通过招工来到神农架,成为修路大军中的一员。彭洪亮说,工人们曾总结了几句话来形容当时的生活:“住的是油毛毡房,睡的是竹帘子床,吃的是包谷饭,烤的是疙瘩火。”

经过工人们的艰苦奋战,1966年10月,长达198公里的主干线终于贯通,并在红坪举办了通车仪式彭洪亮回忆,当时工人们还自编了顺口溜:“神农架要开发,兴房会师在野马,酒壶坪上英雄在鼓劲,闯进神农架,取出宝藏,早日把林伐。”

1967年,还扎着麻花辫的姑娘胡学珍,和男同志一样背着铺盖卷走进神农架。她说:“当时在海拔2000多米的百草冲,我们班30多人,我是唯一的女班长,用钢钎凿穿岩壁,用箩筐运走碎石,硬是在绝壁上抠出了一条公路。那时候我手上的血泡磨破又长,最后结成了这样的老茧——这就是我们向党组织递交的‘入党申请书’”。

“回首往昔,那艰苦奋斗的岁月仍历历在目。”现年75岁的退休老干部冀自豪说,那时候,神农架的条件异常艰苦,冰天雪地,风雪交加。大家凭借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,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。

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商品木材基地,神农架累计采伐木材1554万多立方米,向国家提供税费3.5亿元,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,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。“大规模砍伐,导致神农架林区森林覆盖率迅速由85%下降到63%,森林可采资源量所占比例不足30%,濒临枯竭。”

守护者的坚守——第二代林业人:“把心交给森林”

1982年,湖北省批准建立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,开始神农架开发建设史上的战略大转移。2000年,天然林全面禁伐,神农架由木头经济逐步向生态经济转轨。

那一年,27岁韩庆文放下了锯子和斧头,由伐木人变成护林人。“45957亩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交到我手上,妻子熊谊是我唯一的‘兵’”。韩庆文回忆,面对工作条件简陋、村民保护意识不强、管护情况复杂等困境,每天带着妻子步行二三十里山路,走村串户,宣传法律法规,踏遍了管护辖区的沟沟坎坎,坑坑洼洼。

“林间大多没有路,我们就走出一条路来。”韩庆文说,远山巡护一般都要3天以上,啃方便面、宿帐篷、避黑熊、防毒蛇,经常还会有蚂蟥钻进身体,划伤、擦伤、摔伤都是家常便饭。更有甚者,2013年巡山被胡蜂群蜂攻击蛰上百下,浑身肿圆,医院急救数天才捡回一条命;2018年开展二类资源清查时,摔伤腿肿如柱,仍连续在深山工作10余天。

一年365天,有320天都在山林中往返,每年至少穿坏5双鞋。长此以往,韩庆文双脚成了“量天尺”,脑子成了“活地图”。

韩庆文文化程度并不高,甚至有些字还认不全。为了做好林业法规宣传,他通过查字典自学,不但熟练掌握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》《森林防火条例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》等众多的林业相关法律法规,还自学了野生植物病虫害防治知识、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检测与防范知识,掌握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林业工作技术技能。

凭借吃苦耐劳、艰苦奋斗、乐于助人的精神和工作成绩,韩庆文先后获得了“全国绿化劳动模范”“中国好人”“全省优秀共产党员”“神农架楷模”等荣誉。韩庆文说:“工作服代表着林业人的责任,党徽则时刻提醒我,我是谁,我为什么在这里,我的使命是什么。守护绿水青山,为人民造福,这就是我作为林业人、作为共产党员最直接的使命。”

创新者的突破——第三代林业人:“用科技守护绿色”

“今天,当我们看到满山翠绿,父辈们当年走过的风雪路,早已化作万里碧波,映照着林区的发展历程。”谭明乾说。

2004年,谭明乾退伍后被安置到红坪林场长沙坝护林站。从一名应届毕业生走入军营,到褪下军装加入护林队伍,短短三年间,他从父母眼中的儿子,成为了他爸妈的同事。

上班后因不会做饭,谭明乾成了所长、站长家餐桌上的常客。“从帮忙洗菜、切菜、炒菜开始,3年时间“瞟学”了一手好菜。”谭明乾说,从护林员到技术员再到副场长,从学着做饭到学着做事再到学着进步,成长中始终离不开老一辈林业人如父母般的关照,离不开前辈们的朴实无华的言传身教。

如何管护好、经营好辖区几十万亩林海,一开始谭明乾举足无措。2017年,林业管理局建设“空中有飞机、山头有监控、路口有探头、林内有巡护、应急有队伍”的管护网络,深受启发,转变观念,一头扎进了管护手段的创新探索实践中,通过查阅资料、沟通咨询、创新实践,从一个“门外汉”,变成了一个巡护终端平台的“土专家”,为单一枯燥的巡护工作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。

2018年,他通过手机APP软件,率先在林场实行巡山护林轨迹化管理,形成一条工作反馈精准、人员联系密切、巡护调度及时的动态资源管护模式,将林场辖区网格化分为四个区域,实施“日常、重点、专项、远程”四种巡护,让巡山护林用轨迹说话,工作效率质量用图片反馈,实施多年来,林场干部职工以自身为点,画出3000多条线,巡护总里程达100余万公里,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。

近年来,林业管理局利用现代科技,加强森林防火网格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,先后安装高山林火视频监控设备67台,路口探头1553套,配置无人机11架,流动指挥车1台,北斗巡护手持终端1530台。建成了集信息指挥、视频监控、北斗定位、无人机巡护等系统,构筑了“空中有飞机、山上有监控、路口有探头、林中有巡护、应急有队伍”五位一体的立体管护网络,形成了全区资源管护一张网、林业信息一张图,实现了管护手段由过去的单纯人防到现在的人防、物防、技防相结合的转变,森林防火成果、生态安全得到了全面巩固。

传承者的接力——第四代林业人:“让青春与青山同行”

听妈妈讲述爷爷奶奶开发建设神农架的历史林业精神的传承故事,就像翻开了一本会说话的绿色书本,每一页都那么精彩、都充满力量。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的后代,现年12岁小学生俞墨茹对林业人有着特别的感情。

第一代林业人住的是漏风的油毛毡房,睡的是硬邦邦的竹帘子床,吃的是粗糙的包谷饭,烤的是疙瘩火……可就算条件这么艰苦,他们还是凭着“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”的闯劲儿,为国家建设送去了栋梁之材。后来,随着从“伐木人”到“护林人”的转变,守护绿色的接力棒,传到了林二代、林三代手上,他们用脚步丈量神农架的每一寸土地,用翱翔的无人机鹰眼巡护莽莽林海,用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,用大数据预警森林火灾。

“此时此刻,我才明白,我们现在看到的蓝天白云、花香鸟语、幽林深深、流水潺潺,都无不浸透着几代林业人的青春与汗水,都无不体现了几代林业人的信念与初心。”俞墨茹说,这份对青山的炽热热爱,对初心的执着坚守,我会永远、永远珍藏在心底最深处,让它生根、发芽,汲取您们的榜样力量,迎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,慢慢长成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、担当与蓬勃力量,长成守护这方绿水青山、参天大树的模样。

从“伐木取材”到“护林保生态”,从“肩扛手锯”到“智慧管护”,四代林业人用七十余年的坚守,诠释了“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爱岗敬业、绿色发展”的神农架林业精神。如今,这抹绿色正在延续——在神农架的每一片森林里,在每一代林业人接力前行的脚步中,更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里。

审核:柯祎 喻玲 编辑:陈娇丽


附件: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相关链接

关注“神农架发布”“神农架新闻”公众号或下载“云上神农架APP”,了解林区大小事。

欢迎关注神农架政府网官方微信 “神农架发布”“神农架新闻”“云上神农架APP”

① 打开微信——发现——扫一扫,扫描左侧“神农架发布”或“神农架新闻”微信二维码关注。

② 打开软件扫一扫,扫描左侧“云上神农架”二维码下载安装APP。

友情链接